“十三五”期間,深化水污染, 2015年新環保法開始實施,“水十條”隨即正式亮相。業界普遍預測, 隨著“水十條”的落地實施,對于環保投資而言意味著新一輪的機遇,而水處理產業在相關政策的推動下,也將進入更快的發展階段。
“2017年將是水污染治理的產業大年,且投資峰值平臺期將延續一段時間。”
在此前召開的中國壇水業戰略論上,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吳舜澤做出了上述預測,考慮到環保、城鎮污水處理等“十三五”規劃的發布實施,以及水業治理的時滯特性,加之“水十條”逐步實施的撬動作用,水污染治理產業再迎暖春。
兩年前頒布的“水十條”更是推動了水環境產業的迅速發展。針對水污染的緊迫性、復雜性、艱巨性、長期性, 2015年印發了《水污染行動計劃》,成為今后一個時期水污染工作的行動指南。在“水十條”逐步實施的下,環保各細分領域獲得了發展機遇,對水污染設備制造業和環境監測儀器設備制造業兩大領域的帶動作用。
據中國證券報此前報道,業界普遍預測,預計完成“水十條”的全社會投資大概是4.6萬億元;通過加大治污投資將帶動環保產業新增產值約1.9萬億元。其中,直接購買環保產業產品和服務約1.4萬億元, 間接帶動環保產業產出增加5063.4億元。目前,水環境產業正由設備制造、工程建設等參與環保公共服務,向提供綜合環保服務拓展。其中, 一半以上的市場在污水處理廠的提標改造,另一半在水質市場。
事實上,“水十條”的影響力遠非如此。在2017年的階段目標中,黑臭水體治理為緊迫,也將帶來巨大的市場空間。中信證券研報指出,目前尚未完成治理的黑臭水體遠超1500條,帶來投資需求逾7000億元,僅在截污管網板塊的投資將近1500億元。而在投資拉動需求和考核時間節點驅動下,預計2017年黑臭水體治理建設將加速推進。在眾多業界人士看來,以城市黑臭水體為目標的環境綜合服務,將成為水處理產業的下一個新興市場。
更為值得關注的是,受益于PPP項目逐步落地,水處理板塊仍然超預期。吳舜澤進一步分析指出,由于PPP模式整體體現規模比較大,且需要環保投融資的介入,傳統環保公司業務難以覆蓋產業鏈。在這種背景下,通過延伸業務鏈條,拓展業務范圍,整合兼并上市企業也成為近年來水處理市場的主流。
其中水環境治理成為亮點。公開資料顯示,在環保類PPP項目中,涵蓋污水處理、供水設備、水環境綜合治理、海綿城市、地下水在內的水處理項目占比超過75。而在市場需求與PPP熱潮雙重疊加效應下,水處理PPP項目也正發生著嬗變:公眾關注的不再是污水處理廠這樣的傳統污水處理設備,而是一條河、一個流域的綜合環境治理。
而在產業逐漸步入佳境之際,水處理企業的表現亦同樣引人關注。據中國證券報報道消息稱,僅在2017年一季度,水處理板塊多家公司排在業績增幅榜前列。誠如博天環境實現營業收入近4億元,同比增長超過8成; 碧水源實現營業收入近11億元,同比增長逾65;博世科實現營業收入近2億元,同比增長遠超100。同時,水業市場需求量增長,行業模式推陳出新,逐漸影響到不同類型參與企業的戰略和行為。
國內機構普遍預測,隨著PPP落地加速,再加上2017年水環境治理考核節點臨近,將提升水環境治理需求。因而,不論是新近入場的跨界者,亦或是扎根良久的老牌選手,如何找尋自己的定位,在其中憑借自身優勢,搶占水處理產業高地,便成為“十三五”期間水處理企業的共同關鍵詞。